【观点】物业管理现状的七个担忧—— 陈伟

录入/编辑:admin    点击数:1117    发布时间:2017-09-21 22:02:55

 一、牵强附会的市场逻辑

      近几年,转型升级是物业管理行业最时尚的话题,大有“言不称转型,必被称落伍”之架势。顺应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大势,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转型升级的动机,仅仅归因于行业面临的一些难题和困境,则似乎是回避矛盾的托词,难逃掩耳盗铃之嫌。

     两个最典型的似是而非的伪命题:一是价格失灵缘于政策保守;二是转型升级缘于行业亏损。、

    之所以将“价格失灵缘于政策保守”定性为伪命题,是因为一些地方物业服务价格缺乏弹性固然与政府指导价的僵化有关,但价格政策并非造成物业服务价格困境的决定性因素。物业服务存在价格失灵,是物业服务定价机制的特殊性决定的。物业服务价格的成本决定性、物业服务合约的长期性以及价格决策的多数表决制,都严重制约供求变化与价格涨落之间的双向调节作用。物业服务存在价格失灵,是我国物业管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供需双方之间在消费理念、竞价能力和商业信任上存在的差异,都严重影响了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价格共识的达成。

解决价格失灵难题,不仅需要假以时日,等待买卖双方逐渐形成共识,更应当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酬金制收费模式,仅仅依靠政策的放开是不够的!

之所以将“转型升级缘于行业亏损”定性为伪命题,是因为任何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其主要商业活动(产品)的良性循环,任由物业管理的基础服务(主业)亏损,希望通过多种经营(辅业)盈利解决行业生存发展问题,是违背基本商业逻辑的饮鸩止渴。

一个没有利润的行业是不可持续的,物业服务业不是公益事业。一个主业亏损,辅业补贴的行业是可悲的!

上述两个伪命题,在逻辑上牵强附会,在方法上避重就轻,这种认识误区的危害性有三:一是掩盖物业服务质价不符的深层次矛盾;二是矮化物业管理的行业价值和行业形象;三是恶化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

在商言商,请永远记住经济学泰斗弗里德曼的名言: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二、舍本逐末的商业创新
    创新不等于转型,转型不等于转行,转行不等于跨界。当我们决定创新或者转型时,不要忘记本行是什么?当我们决心转行或者跨界时,不要忘记本钱在哪儿?

任何商业创新,如果离开既有企业运作轨道和经营资源的基础,就无异于拔苗助长和自欺欺人。

任何商业创新,如果离开对具体行业以及具体企业个性的把握,就无异于照猫画虎和削足适履。

任何商业创新,如果离开主打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保障,就无异于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 
     丧失底线的恶性竞争

“一边吃着物业管理的饭,一边砸着物业管理的锅”,是对物业服务行业恶性竞争的形象描绘。丧失底线的恶性竞争,正在不断侵蚀着物业管理本不强壮的市场肌体。

物业管理的第一个黄金十年,是伴随着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同生共长的。物业管理的第二个黄金十年,是否能够伴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应运而生?我有一种担忧,担忧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可能将第二个黄金十年扼杀在摇篮。

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性竞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量政府采购以及国企“三供一业”改革,保守地采用最低价中标的招投标规则,甚至不惜违反<招投标法>第四十一条“投标价格不得低于成本”的除外规则;另一方面,少数物业服务企业违反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人为压低投标价格以排挤竞争同行,甚至违反诚实信用的商业规则,采取低价中标、高价签约的方式,谋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

“怨不得别人,臭名昭著的行业自酿苦果自己咽。美国著名律师德肖维茨在抨击律师业恶性竞争时如是说。灾难面前无幸存,物业管理行业也是如此。

四、贪大求快的盲目扩张

不切实际、不顾后果的市场扩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是先做大再做强的中国式创业理念的行动表达。

物业管理行业近年来似乎也弥漫着一股“大跃进”的浮躁气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缺乏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商业资源相匹配的扩张,常常欲速而不达,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貌似鸿篇巨制的壮举,最终可能昙花一现,落得一地鸡毛的结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失败者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成功者却具有共同的特质。

拒绝商业诱惑,是美国西南航空成功的奥秘。该公司之所以保持30多年持续盈利的纪录,主要在于做到“三个专注”与“三个不为所动”:一是专注于以利润增长为发展战略,不为扩大市场规模的引诱所动;二是专注于短途飞行的市场目标,不为洲际航线市场份额的引诱所动;三是专注于运营波音737型飞机,不为大型航空器市场形象的引诱所动。

保持战略定力,是中国华为集团致胜的法宝。“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该公司在找到战略方向后,三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聚焦于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方才成就今日之全球遥遥领先的战略目标。“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任正非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因为能够在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暴利面前保持战略定力,拒绝投机,不走捷径,任正非才成为这一代企业家的翘楚。

五、自欺欺人的网络恐慌

互联网是利器,但不是万能的神器。

互联网是服务于商业根本利益的,如果不能为传统产业提供服务,如果不能为最终用户提供价值,互联网就仅仅只是一项技术。所以,面对当下存在的互联网恐慌和神话,杨元庆作出以下论断:

互联网概念被过分夸大了,互联网的确带动了企业各个环节的变革,但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没有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

物业服务企业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大潮,既不用恐慌,也没有必要迷茫。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国家推行“互联网+”战略,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并不是要求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去搞互联网。

“互联网+”战略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是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推进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真正发挥互联网工具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二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三是基本流程的网络化;四是基层员工的专业化。

面对网络经济的喧嚣,物业服务企业准备好了吗?面对O2O概念的诱惑,物业服务企业是否保持清醒?

六、急功近利的资本膜拜

资本是一把让人爱恨交加的双刃剑。套用<北京人在纽约>片首语的句式,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资本市场的魔力:

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资本市场,那儿是天堂;如果你恨她,就把她送到资本市场,那儿是地狱。

有一篇微信文章叫<急死的中国人>,非常生动地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的急功近利,特点之一就是许多人希望用最少的付出最快地得到最大的回报。资本市场无疑是最容易实现又快又好回报的地方,而少数物业服务企业的上市,似乎点燃了更多同行的梦想。

事实上,没有一种付出是可以立即得到回报的,除了钟点工。

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在蠢蠢欲动登陆资本市场之前,是否可以冷静下来,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你缺钱吗(融资需求)?二,你的钱从哪儿来(融资途径)?三,你筹来的钱用在哪儿(投资方向)?四,你能为股东赚多少钱(资本回报)?

对于物业管理行业而言,在雄心勃勃进军资本市场之际,是否应当理性思考,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资本市场服务于物业管理市场?还是物业管理市场服务于资本市场?二,企业上市之后,资本能不能服务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战略?能不能提升物业管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渐行渐远的职业精神

    渐远维系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的,除了冷冰冰的法律合约,还有温情脉脉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商业伦理基础之上的职业精神,是持久稳定、和谐互信的物业管理关系的基石。

    职业精神的底线,是由僧人坚守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说的就是职业本份;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词人曾经做过最好的注释,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明证。

当今中国,超英已成现实,赶美亦非神话,然而物质的繁荣并未带来精神的同步提升,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心浮气躁迷漫职场,信任危机无处不在……职业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滋生的痼疾。物业管理行业能否置身事外、洁身自好?

十多年来,物业管理服务规模、客户群体、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但职业精神却似乎渐行渐远。在互联网、资本市场和“万众创新”的热闹中,似乎淡忘了职业精神的存在价值,诚信、勤勉、专精、尽责、奉献,这些闪铄着人性光辉的词汇,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行业持续发展根基的丧失。



友情链接